“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
信息索引: | 生成日期: | 2016-10-12 06:25 | 发文机构: | 必赢优惠y272net | |
发文字号: | 发文字号 | 信息类别: | 依申请公开 |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是学院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坚持“巩固、提高、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核心目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队伍建设、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国际化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办学实力、办学水平、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1.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通过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完善院、系两级教育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强化教学计划、教学组织运行管理,构建人文素养课程、职业专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组成的三大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十二五”期间,新增国家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品牌(特色)专业2个,覆盖地方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和传统文化产业,基本满足区域经济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主持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9门、省级精品课程35门,44部教材入选“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有“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项目4个,高职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项目2个,五年一贯制专业5个,初中起点三二连读专业14个。牵头开发完成4个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4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搭建了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架构。 2.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设立院长教学质量奖,开展师德标兵、优秀教师评选等活动,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以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为目标,培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十二五”期间,引进和培养博士19人,培养国家特支计划人才、国家教学名师、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8人入选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师在省级以上竞赛获奖214项,组织海外培训、专题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500多人次。 3.实践教学条件逐步完善。 坚持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了与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资格证书获取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发展。建设虚拟实验实训和虚拟工艺项目51个,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5220万元。建成137810平方米的校内实训中心,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000余个,其中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个。建立国家级鉴定站2个,可鉴定工种8个,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各类职业技能鉴定,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9.2%。 4.科研能力持续提升。 坚持“立足高职教育,突出应用技术,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方针,依托专业优势,突出项目成果的应用与转化。获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215项,较“十一五”期间增长了71%。其中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3项,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项,获批项目数量和级别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获厅(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43项,较“十一五”期间增长了123%。其中,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科研成果获奖数量和层次居全省同类院校前茅。获各类专利授权527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498项,外观设计专利17项,职务发明授权总量较“十一五”期间增长了1600%。 5.校企合作初见成效。 坚持校企协同育人,政校行企四方有效衔接,牵头组建淄博职业教育集团,实现了职教集团内部产业链和教育链、产品链和教学链的深层融合。有合作企业804家,完成订单培养937人,合作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4292人。积极推动与大中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世界500强等知名公司的交流与合作。上海通用汽车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项目、联想服务中心一体化人才培养解决方案试点院校项目、上海通用ASEP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全国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阿里巴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项目等重大校企合作项目相继落户学院。 6.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主动对接山东省特别是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先后与5所院校开展了对口交流与支援,对3所中高职院校进行对口帮扶,通过交流互访、资源库共建等方式实现了互利共赢。充分利用学院人才、技术和教学资源优势,依托现有的9个省市级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年培训总量突破50000人次,培训收入达700余万元,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先后承担行业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各类横向项目289项,到账经费834.11万元。 7.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 学生在物流、沙盘、数学建模、英语等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了骄人成绩,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245项,省级竞赛奖项391项,市级竞赛奖项137项。课外活动全面实施课程化,现有学生社团130个,在省第十三届、十四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中获得一等奖8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5项。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不断提升,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8%以上,学生及社会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满意率95%以上。 8.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现。 先后与美国、法国、俄罗斯、韩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46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密西西比学院等20所院校确定合作关系,新增医学技术和动漫设计与制作2个合作专业,通过出国留学、境外实习就业、中外合作办学等项目合作培养学生700余人。发挥国家示范院校优势,招收来华留学生170余人,为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海外办学打下了坚实基础。拓展教师交流和境外培训、访学、挂职等渠道,先后有400余名教师分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学习和交流。有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外国文教专家到学院任教,先后有600余名外籍友好人士到学院交流访问。 9.校园文化建设初具雏形。 出版校园文化专著《兴校之魂—必赢优惠y272net校园文化解读》,从校园主旋律文化、特色文化、专业文化、服务管理文化、景观文化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学院文化建设的定位和动力,对学院精神、校训、办学理念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进行了深入阐发,全面梳理和展示了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开展“道德讲堂”宣讲活动34次,10000余名师生现场参与;建设“善行义举四德榜”,宣传典型人物2000余人、善行义举四德典型事迹80余例;组织“三风”建设大讨论,建设“感恩教育基地”和“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逐步形成。 10.内部管理日渐规范。 推行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全面推进管理服务体系的实施和品质的养成,初步形成了具有高职特色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大力实施依法治校,制定《必赢优惠y272net章程》,编撰《必赢优惠y272net制度汇编》(第三版),使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推进学院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资产场地管理、后勤管理等信息化和网络化,初步形成了学院的大数据中心,建立了动态数据管理体系,“管理靠数据、决策靠信息”基本得到落实,各项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透明、高效。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高等职业教育履行自身历史使命带来新的机遇。对学院而言,谋划“十三五”时期的改革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国际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以创新驱动发展,占据创新的制高点,成为国与国竞争的焦点。知识、科技和人才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国内形势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战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从区域发展看,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两区一圈一带”国家战略,着力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城、生态淄博,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人才支撑。从职业教育领域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明确提出,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产业服务能力强、综合水平领先、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优质高职院校。我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进入常态化支持和新一轮建设周期中,有了更加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发展任务。 “十三五”时期,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新局面,学院发展也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但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学院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升;“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还有待加强;国际化办学步伐亟待加快;现代职业院校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有效统筹协调各类资源,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制定务实求新的发展战略,形成合理的发展定位、科学的发展方式、可行的发展路径,实现学院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在与国内高水平同类院校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创新发展,是学院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坚定“巩固、提高、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认真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努力实现建成国际水准、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的愿景。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教育发展规划,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创新创业、促进就业为导向,围绕市委市政府“一个定位、三个着力”和 “十个新突破”总体要求,按照“巩固、提高、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 “国内一流、国际水准”一个建设目标,夯实“全日制教育和继续教育”两个主体,突出“专业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精细化管理”三大重点,强化“依法治校、资源配置、基础服务、安全和谐”四方面保障,驰而不息抓党建,创新改革促发展,全面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治校。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学院章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标准和运行机制;以教育教学管理为重点,深入实施精细化管理,完善自我诊断、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转变管理理念,提升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水平,营造依法治校良好氛围。 坚持质量立校。 面向区域重点发展产业,优化专业结构,推动专业布局与产业需求对接;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强化技术技能积累,实质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提高专业内涵建设水平;坚持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培育并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人才强校。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突出高层次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技能大师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双师队伍内涵建设,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教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搭建学习平台,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深入推进人事管理等综合制度改革,激发人才队伍活力,支撑学院内涵发展。 坚持文化铸校。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保护和传承齐文化,深入挖掘专业文化资源,推进专业文化资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三风”建设常态化,努力建设文明正气的校风,敬业严谨的教风和勤奋好学的学风,营造良好育人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生态节约意识,凸显“职业化、国际化和开放性”要素,优化校园环境,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坚持创新兴校。 践行创新发展理念,鼓励并支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推进现代学徒制;积极争取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和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建设方面率先突破,不断增强办学活力和竞争力,引领学院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学院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为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契合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建成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为实现国际水准、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的愿景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 ——办学规模:保持全日制在校生规模适度、稳定。非全日制在校生5000人以上,留学生规模400人。 ——专业建设:国家骨干3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1个,省级品牌特色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国家级1个,省级1个,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学院1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在线课程2门,共享课程30门。培育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 ——师资建设:推进专兼职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双师队伍内涵建设,双师素质教师比例90%以上。引进、培养博士20人,培养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名师(万人计划专家)1名,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3个,省级教学名师3-5名,省级教学团队3-5个,省突专家1-2名,市突专家3-5名。培育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 ——校企合作: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1个(国家级)、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建成省级骨干职业教育集团1个,牵头建成市级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1个。 ——科技开发:课题立项方面,国家级2-3项、省部级30项、厅市级150项。成果获奖方面,国家级2-3项、省部级10项、厅市级150项。建成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科研成果转移转化5-10项,专利授权300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技术服务到账经费1000万元。 ——国际合作:国际合作院校5所,办学项目2个,境外办学项目1个,合作培养学生920人。教师境外研修100人次,聘请国(境)外专家50人次。学生赴海外研修累计达到200人。 ——创新创业: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筹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培育创新创业孵化项目20项。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8%,就业对口率85%以上。 ——校园文化:实施“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程”,推进“齐文化进校园”和“校园绿化美化提升”两大行动计划,努力建设环境优美,融汇职业化、国际化、开放性文化元素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智慧校园: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工程”,搭建智慧校园基础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建设覆盖学生、教工全生命周期的七大应用信息系统,实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信息化,初步建成智慧校园。 ——社会服务:建成3-5个全省示范性培训基地,年培训人数10万人日以上。建设社区学院,打造全国养老培训优质品牌,规划期内实现培训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员40000人日。 三、建设内容 (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落实“构建贯通培养体系、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提升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水平、开展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8大建设任务,实施“优质专业建设工程”,着力深化专业建设内涵,提高专业建设成效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构建贯通培养体系。探索构建一体化贯通培养有效工作机制,建立由本科、高职、中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联盟”,全面负责专业建设调研、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和教学组织实施等工作。探索四年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标准和内涵,选择优势专业开展试点四年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扩大“3+2”对口贯通培养试点招生规模,调整“三二”连读专业设置,深入推进与技师学院合作培养试点项目。到2020年,新增“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项目2个,“三二”连读专科教育项目5个,完成省级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项目3个。 2.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结构体系。推行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制度,及时发布专业设置预警信息,根据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减少和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适时增设新专业和实施专业整合,专业规模稳定在60个左右。加快推进学院专业改革与建设,重点扶持新材料、生物医药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新兴专业。实施“优质专业建设工程”,努力将优势专业(群)做大做强、特色专业(群)做精做特,带动骨干专业及其他专业协同发展,努力提高专业整体水平。到2020年,重点打造一批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国家级和省级品牌专业(群),建成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1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专业5-7个,国际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专业1-2个。 3.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全面推进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优质企业合作,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分方向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努力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重点推进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两个省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到2020年,建成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省级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建成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学院1个。 4.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由人文素养课程体系、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职业拓展课程体系组成的三大课程体系。优化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推进教育教学活动“课程化”、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系统设计、就业指导三年不断线,探索将德育、美育、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5门,拓宽选修课覆盖面。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建立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到2020年,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0门,院级在线课程20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0门。 5.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管理模式,选择试点专业开展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大力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探索“互联网+”教育改造传统教学, 积极探索并尝试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在线教育模式,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尝试翻转式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到2020年,完成试点专业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6.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在现有课程资源基础上,建设优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推进教材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发展,逐步实现所有专业主干课程数字化、网络化和动态化,力争建成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支持教师参加省和国家级的教学信息化、教学技能比赛,激励教师开发建设课程素材资源、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提高教师教学信息化水平。到2020年,建成特色校本教材30部,国家“十三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40余部。 7.提升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水平。对现有校内实训室分期分批升级改造,完善实训室功能,引进产业文化,创设真实工作场景,营造职业文化氛围。加强与企业合作,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一批集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和实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共享性校内实训基地,牵头建成市级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1个,校企共建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单项实践与综合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实训教学内容与职业活动紧密结合的实训项目,编写与实训室建设相配套的、基于职业活动的系列实训指导书,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使实践性教学课时达到总课时数50%以上,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率。贯彻落实《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教职成〔2016〕3号)文件精神,深化顶岗实习全过程课程化管理。 8.开展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以构建专业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运行机制为目标,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基本原则,逐步形成三年一轮的院内专业诊断与改进机制,把专业诊断与改进作为促进专业建设和对专业进行监控的有效手段。“十三五”期间,组织实施第一轮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
(二)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落实“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开展教师职业发展培训、推进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5大建设任务,实施“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1.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围绕学院发展目标和重点专业,引进一批科研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博士、教授及专业领军人才。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设立专项经费资助,培育一批政治素质高、学术造诣深厚、教学成绩显著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出台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进一步激发高层次人才带动专业发展、提升学院科技服务能力。到2020年,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20人,培养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名师(万人计划专家)1名,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3个。 2.开展教师职业发展培训。实施教师职业发展培训计划,设立专项资金,构建基于职业规划导向的教师发展校本培训体系,建立分层次、多平台、多形式立体式的培训网络,实施精准培训。根据学院专业调整需要,充分利用院内教师资源,实施教师转岗培训。依托国家、省市各级培训机构,开展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完善以老带新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职业技能竞赛,选派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进行访学,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多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和专业研修,注重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着力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3.推进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实施教师实践锻炼计划,健全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标准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加强教师实践锻炼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完善实践锻炼的考核认定和运用,落实专业教师实践锻炼作为职称晋升必要条件的试点要求。选择规模以上企业与学院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到2020年,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90%。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计划,落实20%编制员额由学院自主聘用兼职教师的政策规定,建立健全客座教授管理体系和兼职教师聘用、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兼职教师信息库,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明确和规范兼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兼职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到2020年,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 5.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稳妥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出台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和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聘任、考核、解聘办法,逐步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能上能下、充满生机的用人机制。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重探索适合学院实际的奖励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标准和绩效分配激励机制,适度向教学一线、优秀人才、双师型教师倾斜,优化人力资源管理配置,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院健康发展。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体制机制为重点,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改革,建设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校企合作项目,提升校企合作内涵。全面提高淄博职业教育集团的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积极争创省级骨干职业教育集团。 1.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施“引企入校”“前店后校”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等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完善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用足用活政策,进一步调动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提升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水平。进一步规范合作企业选择标准、协议签订等工作,提高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创建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校。 2.提升校企合作质量与内涵。实施“校企合作质量提升工程”,加大与国内各大工业园区、中国500强、世界500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力度,各专业系(院)有稳定、专业吻合、合作紧密的规模以上合作企业或行业内骨干企业比重达到50%-80%。围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重点引进2-3家合作企业在学院投资建设生产车间,建设融教学、实训、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办学机制与内部管理机制,引进2-3家国内外重点企业与学院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发挥学院重点专业、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优势,推动校企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 3.推进淄博职教集团建设。逐步完善集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积极推动集团登记社团法人,健全集团内部决策、执行、协商、投入、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机制,探索集团内部产权制度改革和利益共享机制建设,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机制。进一步扩大集团办学覆盖面,吸引区域内更多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入,争创省级骨干职业教育集团。
(四)提升学生管理和服务水平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落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实施导师制、落实课外活动课程化、搭建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持续提升就业质量”五大建设任务,完成“导师制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两大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学生服务工作整体水平。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目标,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实施网络思政教育,充分利用微信、QQ群、微课堂等新媒体,调动青年学生获取正能量信息的主动性。系统规划学生文明修身教育工作,进一步健全制度、建立网络、畅通渠道,贴近学生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抓好“励志、诚信、感恩”教育,培养合格、具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公民。 2.深入实施导师制。实施“导师制推进行动计划”,逐步完善导师培训体系。注重导师职业能力提升,组织开展专职导师职业能力大赛,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推动专职导师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积极推进班级导师工作,强化教师的育人责任,使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全员育人。 3.落实课外活动课程化。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着力点,依托网络平台等载体建设,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建设“第二课堂成绩单”,推动活动课程化的落实,多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4.搭建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网络心理辅导平台,研发功能完善、易于操作、运作精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奖助学金管理信息系统、学生公寓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学生心理辅导、资助、公寓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提高学生工作精细化水平。到2020年,建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寓管理、学生资助三大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 5.持续提升就业质量。巩固和增加稳定的就业基地,建立和完善用人单位信息库,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8%,就业对口率85%以上。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和分析机制,继续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对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专业分析,形成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布。
(五)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落实“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提升绿化美化水平”四大建设任务 ,实施“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程”,推进“齐文化进校园”“校园绿化美化提升”两大行动计划,将齐文化、职业化、国际化、开放性文化元素凸显于校园文化中,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1.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办学理念,提炼学校精神内核,形成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字表述和诠释。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区域文化,重点推进以齐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校园行动计划,创刊《稷下论丛》,着力打造稷下论坛、稷下讲堂和稷下故事汇三个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多种宣传阵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三风”建设常态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建设文明正气的校风,敬业严谨的教风和勤奋好学的学风,努力营造“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 2.推进制度文化建设。建立依法办学、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大学制度,增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强化制度落实,提高执行能力,创造既严格规范又宽松和谐的良性制度环境。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准确回应师生和社会关切的问题。建立健全典仪制度,认真制定并完善体现学院特色的各类重要典仪规范和工作程序,积极发挥各类典仪的文化育人功能。 3.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完善统一学院形象标识,各类指示牌、院内建筑、道路与景观命名,逐步形成具有学院特点的形象标识体系。加强校园网、校报、广播电视等宣传阵地建设,及时报道学院发展成就。建设校史馆,启动校史编撰工作,定期修订学院画册、专题宣传片,发挥对内展示、对外交流作用,提高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将“职业化、国际化和开放性”的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着力营造浓厚的职业化和国际化文化氛围。 4.提升校园绿化美化水平。立足现有校园绿化基础,坚持绿化工作理念与学院办学理念、建筑设计理念、校园文化理念和谐统一的原则,以建设“生态化校园”“园林式单位”为战略目标,以年度绿化专项工程为依托,以抓好日常绿化养护管理为支撑,以分年度、分区域提升改造为手段,努力实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绿化基础目标,整体提升校园绿化美化水平。
(六)建设智慧校园 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工程”,以建设智慧校园基础平台、数据共享平台为核心,以资源建设、应用深化、跨平台移动接入建设为重点,建设覆盖学生、教工全生命周期的七大应用信息系统,实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信息化。 1.建设智慧校园基础平台。建设覆盖办公教学区、学生宿舍区和主要室外场地的有线无线一体化、可信任、业务隔离、精细感知、安全高质的校园网络。到2020年,逐步实现校园网用户可以访问互联网的IPv6资源,并面向互联网用户开放学院IPv6资源的访问。建设高性能的计算中心和数据中心,总计算能力达到50000亿次/秒,增长300%,存储容量达到200T,增长200%。 2.建设数据共享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数据的使用,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制订适合学院业务流程的数据管理制度,确保各类数据从产生、使用、存储、修改到删除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建立学院信息化系统的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消除“信息孤岛”现象。搭建综合数据整合平台,逐步实现教学平台、CRP、OA、一卡通、图书、财务、资产和后勤等管理系统间数据的交互和共享。建设“移动校园平台”,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个人校园助手”。建设大数据分析系统,提供跨部门立体式的人事、教学、学工、校企合作等综合查询服务,提供多维度统计报表,为学院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 3.建设七大应用系统。以数据共享中心为基础,自主开发和整合应用系统, 建设覆盖学生、教工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系统,实现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校企合作、行政管理、财务工作、后勤管理、校园一卡通等关键业务信息化,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和有效数据集成,实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信息化。
(七)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落实“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拓展学生海外研修项目、扩大留学生规模”四大建设任务,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工程”,提升学院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1.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探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模式,巩固、拓宽、提升现有对外合作办学项目,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加强与境外高校和教育机构的实质性合作,重点针对机械、电子和汽车类专业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方法、评估机制、国际证照等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积极与国内开拓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开拓培训项目,为“走出去”企业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和学历职业教育。加快推进中外合作建设联合实验室、实训中心和“德马吉”项目建设。到2020年,新增5所合作办学院校,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境外办学项目,国际合作培养学生920人。 2.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建立优秀教师境外培训进修的工作机制,设立专项基金,有计划地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境外进行深造、培训、进修和开展科学研究。支持各系院与境外友好院校进行师资交流,支持教师加入国际学术组织。推动引智工作,多形式、多途径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人才,开展长短期授课、讲学、学术访问和科研合作。积极聘请和引进国外文教专家、技术专家和优秀管理人才担任学院的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提高学院外籍教师的比例,实现教师境外研修100人次,聘请国(境)外专家50人次。 3.拓展学生海外研修项目。以学分互认、学生交换、境外学历晋升等形式,多渠道开展学生长短期出国学习交流项目。争取政策支持,建立优秀学生出国奖学金机制,鼓励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拓展国际视野。加强语言培养和培训,开展学生赴法国、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留学项目。加强与境外院校交流与合作,增加免费交换生名额,扩大交换生学生规模。以境外友好院校关系为依托,开展学生海外游学、海外实习、暑期夏令营等活动。到2020年,实现学生赴海外研修累计达到200人。 4.扩大留学生规模。进一步优化来华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库,提高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完善《来华留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来华留学生语言实践管理办法》,建立来华优秀留学生奖学金制度,重点资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友好城市来华留学生。拓展来华留学生生源地,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留学生累计达到400人。
(八)强化科技开发与服务能力 落实“校企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应用研究水平、推动技术服务工作提质增效、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五大建设任务,推进“技术服务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努力提升教师的科技开发能力。 1.推进校企协同创新。依托学院重点专业(群),整合各方力量,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强化协同创新平台培育,通过多方联合、行企协同、校地合作等协同创新形式,择优遴选前期基础好、条件较为成熟、具有一定优势的创新团队、技术平台、科研项目等进行重点培育,建成山东省高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学院科技产业园区,制订建设规划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关办法,采取“引企进校”等合作模式,融合各方力量和资源,推动学院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实现5-10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生物食品和陶瓷设计为特色方向,全面推进数控制造、电子信息、汽车服务、陶瓷艺术设计与创意、创业就业模拟与实训等产业孵化方向的建设。 3.提高应用研究水平。引导教师围绕国家、省、市、学院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开展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应用研究,鼓励和支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有关地域特色的文化、技艺传承创新等项目研究。到2020年,实现国家级教科研课题立项2-3项、省部级教科研课题立项30项、厅市级教科研课题立项150项,国家级教科研成果奖2-3项、省部级教科研成果奖10项、厅市级教科研成果奖150项。 4.推动技术服务工作提质增效。推进“技术服务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修订完善横向技术服务项目管理办法,强化项目审核管理,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拓展教师开展技术服务的范围和层次,实现各类横向项目300项,到账经费1000万元。加大知识产权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广大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立足区域发展重点技术领域,大力开展各项创新研究,提高专利申报质量,实现各类专利授权300项,发明专利30项。 5.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推进科研信息化建设,构建动态、开放、高效的科研工作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职称量化赋分、科研工作量、高水平成果奖励、年终绩效考核等各项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和实时查询共享。把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纳入学院“三风”建设整体工作中,充分发挥院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分期分批修订完善学院各项科研管理制度,保证学术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深入开展学术道德宣传教育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工作氛围。
(九)扩大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 融入区域经济,全面贯彻“双主体,多元化”发展战略,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以需求为导向,大力提升服务能力,实现规模、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打造国内一流的继续教育品牌。 1.提升继续教育质量。加强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学院主导、系院主体、全员参与、保障有力的继续教育工作运行和质量年度报告机制,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强化内涵建设,实施课程资源建设工程,引进国际精品培训课程与先进培训模式,合作开发或购买优质培训资源,推进跨企业跨行业共享共建。加强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与行业、企业、高校专业机构合作,搭建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平台,开发网络教育学习课程和在线培训项目。非全日制学历教育规模稳步增长,每年实现各类非全日制在校生继续教育5000人以上。 2.扩大社会培训规模。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经济转型为宗旨,积极承接复转军人、残疾人、农民工、女职工、企业班组长等专项培训,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培训工作。积极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教育中心作用,利用学院优质教育资源,主动对接政府部门,建设社区学院。到2020年,实现年培训10万人日以上,建成3-5个全省示范性培训基地,全院社会培训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3.打造全国养老服务项目优质品牌。落实山东省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学院“山东省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员培训基地”的龙头作用,积极承担市、区县级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员培训,累计完成培训40000人日。做好养老服务人才输出,探索养老服务项目运营与托管模式,积极争取淄博市养老服务协会落户学院,打造全国养老服务项目优质品牌。 4.推进技能鉴定工作。加强统筹管理与服务,采取学院组织和系院承办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学生开展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强化辅导,提高学生统考职业工种的通过率。鼓励系院引进并组织学生考取国内外本专业高水平(级别)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审批报备制度,鼓励系院面向社会从业人员开展技能鉴定服务。
(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 健全创新创业课程及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筹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提高创新创业服务质量。 1.健全创新创业课程及教学体系。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现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类专业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设适应学生创新创业“新常态”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和评价考核机制。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计划”,探索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转换成学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意义、理念、典型案例等方面的校内外宣传,及时总结推广各院系的好经验好做法,激发全体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 2.搭建三大创新创业平台。整合各专业优势资源,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活动场所。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宣传、信息咨询、活动交流、项目申报、企业注册、资源对接等服务,为校内外交流与合作提供纽带和桥梁。筹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 借鉴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模式,构建高标准、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 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落地转化,培育创新创业孵化项目20 项。 3.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创业经验、社会责任感的创业导师队伍,完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实践活动、培训、校外专家指导、赛事举办、日常运行等事务,每年举办一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四、保障与支撑 (一)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改进作风建设、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推进党内制度建设为重点,努力开创学院党建工作新局面。 1.加强基层党组织和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团队建设,利用2-3年时间完成党支部书记轮训工作。建立健全党支部活动室,深入开展以服务为主题的党建带团建、带工建活动。建立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设立党员先锋岗,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2.推进党内制度和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完善以党章为根本、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完善以“三级联动”“四级网络”“五支队伍”建设为重点的特色党建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委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基层党组织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认真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断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充分发挥领导班子通览全局、科学引领学院发展的重要作用。 3.狠抓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党员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新常态,以良好的党风带出教风、学风和校风,推动学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坚持“一岗双责”,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部门、各党支部书记和部门领导干部岗位绩效考核,提高党员干部讲规矩、守纪律意识,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氛围。 4.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增强师生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成立思想政治研究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 (二)优化办学条件 落实招生、经费、后勤、图书馆、基础建设五大任务,推进“实训室升级改造行动计划”“图书馆改造提升计划”“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计划”“校园基础设施新建计划”四大(行动)计划。 1.稳定招生规模。贯彻落实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政策精神,优化招生类别和层次结构,充分考量各专业资源配置,科学调整各专业招生规模,各专业招生类型要以高职为主,逐步扩大三年高等职业教育与二年本科教育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招生规模,招生专业达到5个左右。提高中高职贯通三二连读合作办学质量,合作办学中职学校选定在6所左右。适度控制面向初中应届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高职,调整安排招生专业6个左右。学院招生专业由67个逐步调整到55个左右。 2.提高经费保障水平。探索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多元化筹资渠道,加强与校友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建设与发展。积极争取落实生均拨款和财政、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科学配置财力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点加大在师资队伍、专业、校园文化、高端项目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开展财务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活动,制定财务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实施方案,规范服务细则,开展财经业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完善教育经费使用和监管机制,强化财务预算,加强成本管理,规范经费使用,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3.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深化后勤改革,积极引入市场竞争,逐步完善学院管控、公司运营、目标管理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后勤服务多元化、管理工作精细化、服务工作人性化、运营工作经济目标化。加快引进空气能采暖制冷、学生公寓空气能热水洗浴、直饮水等校园节能项目,改善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努力以安全的饮食、安全的设施设备、安全的环境保障师生学习和生活,不断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4.强化图书馆育人功能。加快推进图书馆改造计划,丰富馆藏资源,优化服务空间,注重师生体验,努力建成集阅读、交流、传播、创新、放松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性场所,提升图书馆的吸引力。按照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要求,图书馆在教学时间内开馆每周应不低于90小时,网上资源的服务全天24小时开放。积极争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向图书馆进行捐赠和资助,努力为专业建设、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建成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图书馆。 5.加强校园基础建设。加快推进学院北区实训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校史馆、学苑小区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努力建设精品工程、阳光工程、放心工程。循序推进普通教室的改造提升,着力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三)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落实推进依法治校、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健全审计监督长效机制、建立重大报告反馈与改进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五大建设任务,实施“管理能力水平提升工程”。 1.推进依法治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党委领导核心地位,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部门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落实学院章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标准和运行机制。完善学术权力运行机制,健全以院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建立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分工明确、相互支撑、运行高效的工作体系。按照《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探讨理事会建设,创新社会资源参与合作共建模式。 2.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积极推进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质量保证组织体系、队伍体系和制度体系。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科学确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强化人才培养全程的质量监控,把学习者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 完善由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细化职能职责管理体系,加强过程监控,建立质量事故管控反馈机制,定期开展质量事故自查自纠,建立全方位的管理质量信息收集制度,完善常规检查通报、信息反馈、常规督导、专项督导、随机检查、质量报告等制度。 3.健全审计监督长效机制。制定学院《内部审计章程》,加强审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体系化建设。强化预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管理重点领域审计。建立审计结果通报制度和公开制度,加强审计整改和责任追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学院经济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4.建立重大报告问题反馈与改进机制。强化数据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年度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等重大报告发布、问题反馈与改进机制,分析数据反映的深刻问题,及时开展问题解读和改进工作。 5.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改进和完善绩效管理方式方法,开发设计绩效考核信息化平台,科学合理运用绩效考核结果,引导学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教职工发展内生力。 (四)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安全监管流程,完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做好重点时期、重要场所、重大活动的安全稳定防范工作。强化“人防、物防、技防、制防、网防、心防”保障系统,构筑校园安全防护网。设置安全警示行为语言、安全规范及安全知识温馨提示,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安全教育。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方针,严格执行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准确掌握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提升校园安稳工作的技术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坚决维护校园政治稳定。
五、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本规划是学院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学院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总体战略部署,也是制定子规划、实施方案的基本依据。各部门要围绕学院的总体规划,制定相应的执行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责任人和时限,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任务、工程与计划有安排、有部署、有落实,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健全执行机制 围绕战略目标,结合工作重点,按年度分解落实规划任务,推进学院重点发展工作与各项工作的开展。建立规划落实工作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信息采集和绩效评价,建立规划实施年度报告和中期评估机制,将规划的实施情况纳入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年度工作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凝聚全体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鼓励探索创新,创造性地实施规划,不断提升规划执行力和实效性。 (三)强化舆论宣传 各部门要组织系统学习本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项目、发展任务,重点实施工程和(行动)计划,深刻领会本规划在学院发展中的重大意义,提高全院教职工对本规划的认识。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宣传栏、微信等媒体,大力宣传规划,使规划深入人心,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环境。
2016年7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