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建设动态  影响推广  政策法规  他山之石 

以智惠农厚积薄发 ——记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小微颗粒播种机》项目团队的夺金之路

2021-06-04      点击:[]

10月15日,由教育部等十三个部委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落下帷幕。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罗星、郑田田等八位同学组成的“小微颗粒播种机”项目团队从来自全球五大洲124个国家和地区、4093所院校、109万个团队中脱颖而出,最终斩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金奖。这是甘肃高校首次在该项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金奖,实现了甘肃省金奖“零”的突破。赵勇成等五位指导教师荣获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奖。

成绩的背后,是学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高度重视,搭建双创平台,强化政策支持,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以教育助力扶贫攻坚行动;是全院师生辛苦汗水的集中体现,师生共同学习研究,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创新创业项目,集中资源培育优势项目,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提高学生的双创意识和能力。

一、深知农业生产的艰辛,让团队选择了农业作为创新点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有近98%的学生来自甘肃经济欠发达地区,超过八成的学生来自农民家庭,近八成学生是贫困生。项目团队成员作为农民子女,切身经历过农村生活,体验过农业艰辛,更加关注和期盼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应用。

当团队成员看到山里的农民,在地里弯下腰一粒一粒播种时,感觉很痛心,并开始思考为什么在农业机械化的今天,还没有一种机器能够代替人力在西部的山地里进行劳作和播种。既然没有,那就动手研究。选定了题目,那就干起来。从建模、测量、构思再到制作、成型,从无到有,终于研发出了适合西北干旱地区、甘肃山地特点、小地块劳作播种需求的小微颗粒播种机。

团队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工作中,为了产品研发的设计方案,大家畅所欲言,经常争得面红耳赤,在三维软件里,设计方案几易其稿。为了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机械设计手册被团队成员翻了又翻。每一版的设计都经历了计算、建模、力学分析、运动学分析等标准步骤。往往是提出一个方案,经历了各个环节的验证后,在最后发现可行性不足,只能推倒重来。对他们来说,每一个瓶颈的解决,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都夹杂师生的辛苦和智慧。

二、深感经验的积累不足,促进团队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设计方案确定后,团队成员根据方案开始动手制作产品样机。从设计到制作,从机房到车间,需要跨越的是经验的鸿沟。印象最深的是如何让产品实现“一机多用”,解决降低农民成本的问题。

初始的设计方案是采用适合不同种子的替换件,经多次测试,制作的样机始终不能达到设计要求。通过向省内外的农机专家请教,提出了独特的破膜三角设计,分籽管道上面的破膜三角可直接戳破地膜,省去了人工覆土,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调节分籽轮之间的距离,实现行距可调;通过调节分籽管道的长度,实现株距可调;通过更换分籽轮轮心,适应不同农作物的播种需求,可播种千粒重0.7克-500克之间的种子,小到油菜,胡萝卜籽,大到黄豆,玉米等农作物种子,实现了一机多用。

“小微颗粒播种机”项目团队历时两年研发的小微颗粒播种机,先后取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六项、全省各类双创大赛一等奖四次。历经了层层遴选,反复打磨,千锤百炼,精益求精,通过不断的改良创新,加之团队合作,经过大赛打磨,项目才一步一步得到了完善。

三、体会农民的工作不易,让团队持续提高产品效益

农业生产的特点是高投入、低产出。农民对于农机的效益要求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机电产品。团队成员出身农家,在成长中有着深刻的体会。有需求就尽力满足,在项目推进的整个过程中,产品效益是团队成员的设计中心,力求将产品效率提高到极致,产品成本降低到最小。

通过测试,产品的日播种可达100亩,是人工播种的50倍,秧苗成活率能达到95%以上,实现高效播种目的。而且非常适合山地和小地块劳作,适宜甘肃的整体耕作地形,是一款名副其实的省时、省钱、省力的好产品。

以小型个体户20亩耕地为例,采用人工播种,一天播种一到两亩地,大约需要15天左右,租用大型播种机播种一亩的价格在60元左右,合计1200元,产品二代机两天即可完成播种,相较于大型机械可每亩可节省700元。以土地承包户耕地200亩为例,采用人工点播大约需要150天左右,严重耽误农时,租用大型播种机大概需要12000元。产品三代机两天即可完成,相比大型机械整体可节省6000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山地、丘陵和高原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小微颗粒播种机具有更强的适用性。

项目团队的夺金之路是学科教育和双创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之路,是团队师生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水平的艰辛旅程。梦想因为坚持而伟大,职教人的夺金梦想,将会越来越伟大!

必赢优惠y272net-版权所有